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概念、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申明,这不是一篇从技术工程师视角的技术专业贴,而是营销角度一手实战经验分享贴。


笔者最近4年在商用人形服务机器人从事海外市场的开发,也目睹了国内外风靡一时的独角兽的兴衰风靡,想分享一些来自一线商务拓展前沿角度的经历,同时也欢迎大家在下方踊跃发言,一起探讨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商用服务机器人?


问到这里,其实很多人一开始在概念层面是模糊的,一般人会认为机器人=人工智能,很酷炫、科技感满满,在脑补一下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既视感。然而,这其实是两个概念。


机器人一词最早是1920年由一位捷克作家Kaerl Capek发表的科幻戏剧《罗苏姆的万能机器人》(书名英文名称《R.U.R》)的名称中的 robotnik (奴隶),该词源自捷克语 robota (强制劳动、苦工、奴役),它的斯拉夫语词根“rab”的意思是“奴隶”。“机器人”一词最初更准确地定义了人形机器人,因为它们既不是金属也不是机械的产物,而是像人形状的“奴隶”。


人工智能(AI)是仿人的智能的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到算法和软件层面方法、技术和落地应用,AI赋予机器人载体以仿人类语言、学习、移动行走、水里游动、飞行、大脑思考,他不仅可以应用在机器人身上,也可以应用在任何智能硬件载体,比如汽车、移动手机、电脑、视觉等等。



近现代引入商用服务机器人,是因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消费升级,快节奏的生活也让我们有更多闲钱花销到享受和更新鲜有趣的个人服务体验中,比如酒店服务、银行服务、餐厅服务、旅游服务、通信服务、物流快递服务等。在极致的快消体验+互联网新科技的加速下,服务行业诸多工作需要更高效、高性价比,同时也要更加注重情感温度的更高服务体验升级,比如率先在餐饮服务行业做到极致的海底捞,融合美妆、点餐、育儿、情感问候等一体的极致用餐消费体验,让用户享受到了被热情洋溢的用餐服务氛围包围的尊重感、品牌感,从而终端消费者更有粘度而再次消费。


近几年随着概念逐步被大众接受,大家发现生硬的机器与人生产生活交互不够友好,于是衍生出了“商用服务机器人”概念,这部分机器人区别于传统的工业服务机器人手臂,更安全、更贴近融合人类的生活,结合移动底盘+外壳人形+Android(或windows)系统的迎宾机器人,开始出现在了酒店和银行大堂,这部分半人工替代了传统大堂经理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咨询讲解和迎宾导引功能,同时搭载了大数据平台,功能之一的远程客服支持以及聊天记录Log被机器人收录在后台;餐厅出现了送餐机器人,替代跑堂的传菜员部分压力,让人类可以从事更有价值和客户情感互动端的服务;酒店出现了生活用品配送机器人+机器人调酒师,前者能够做到和酒店电梯、酒店整套系统打通,从客户下单一刻起,真正做到无人化的产业链,后者从安全前提下的高效率的协作机器人理念出发,精准集成到菜单和定制化酒水菜单的服务,同时也为酒店娱乐业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非人与人接触式高效率服务体验。


结合最初的理念,商用服务机器人是一个具备开源平台的机械结构,可以从事类似“Robonik(奴隶)”的指令型工具工作。到现在商用服务领域,它不参与生产设备制造,不参与家庭/个人使用,主要从事维护迎宾导购(商用接待)、辅助、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等工作。


2. 商用机器人市场目前现状

目前产业链上分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做的规模化、标准化量产还是以硬件+操作系统为主,整合国内外先进的语音、导航、视觉、芯片等模块,少部分科研实力较强的上游产业独角兽也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发出智能云平台、导航算法、人脸识别、物体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等,成为细分领域内方案解决型专家。


大家去网上搜索的时候应该有发现,总体呈现出细分领域的软件集成优势愈见明显,整合各渠道资源解决方案型项目,服务终端客户,比如医疗行业的钛米机器人,养老康健行业的孚朋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擎朗智能、普渡科技,教育机器人优必选、康力优蓝,迎宾机器人穿山甲,酒店机器人云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睿米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高仙自动化,等等。


在中国市场上总体产业链上处于下游产业,以平台型开源机器人硬件为主,借助各垂直细分领域软件优势逐步脱颖而出各产业领域的独角兽,此条赛道上既避免了同质化厮杀价格战,又完美的构建了机器人行应用的生态圈。部分国外机器人公司可能会把垂直细分领域的集成方案一起打包出售,例如软银的whiz, 俄罗斯的Promobot等。


3. 目前全球市场销售情况


目前全球市场商用服务机器人主要还是以中国制造的硬件为主,部分带有中国翻译的软件UI英文版本,语音部分受限,以本地化部署为主。


总体市场分布:亚洲50%(中东并入亚洲板块), 欧洲25%~35%,美洲20%(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约合10%左右,主要为北非和南非)


大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何占据世界两大发达经济体的北美洲占比如此至少?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行业领域特性,商用服务机器人概念的“接受度”问题,英文词叫做“adoption"。


亚洲总体市场体量巨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加持前提下,人们的观念上和对新兴产品的容错率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接受中国制造产业链中的高性价比智能科技产品,尽管亚洲发展中国家消费单价总体来说和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大体上。


而这里尤其要拎出美国市场,其又区别于加拿大和墨西哥市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民族的国家,各州政府立法独立,在航天、高科技、医疗、军事、金融等核心领域在世界上长期占有领先地位。尤其经济过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更是掌握着世界主要军事和高精尖科技的核心技术,例如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等。2018年3月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而中国市场正值AI独角兽激烈角逐,资本市场趋于理性的时候,大环境下国内竞争白热化逐渐行业大洗牌,国外政治环境每月新的关税政策出现,重点打击中国的电子、高新科技技术的出口,在本来就接受度偏慢的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美国市场开拓,带了更加艰难的滑铁卢销量。整个行业内普遍发现,美国是一块蛋糕很大,却又很难啃的硬骨头,是块长期攻坚战。短期内不可强攻,不可全盘放弃,更不可孤注一掷,主打东盟、欧盟以及中东经济体,同时并进美国市场。


4. 会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和困难?


1)语音尚未达到类人智能化预期


无论是语音识别速度、自然语言处理还是语义库,目前还处于尚浅的弱人工智能化,在部分场景噪音大,用户国家网络等基建落后的国家极大的影响用户体验。


目前国内80%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家,只能简单做到软件界面的翻译,而对服务器全球化部署尚未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尤其语音互动部分,谷歌、亚马逊等品牌在大陆市场局限性,开发费用较高,有经验的专业人才较少,需要一定时间摸索和测试。即使分开部署,也无法在同一种机子上实现主流8种语言的完全切换。


另外用户预期的语义库和发音人选项仍和市场预期落差较大。


鉴于总体风口大趋势,以及近几年各大媒体影视平台争相宣传,以科幻题材大片的市场导向已经给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先入为主植入了一定的科幻、高智能、超人化甚至反叛性等特性,总体市场会与我们目前在影视片中先有的认知做参考对比。


因此,国际化进程仍以中英文市场为主,小语种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导航


国内批量化生产的导航厂家,已经基本能够实现自主导航、无轨避障、自主规划路径以及空间和平面导航的初步应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精确度和稳定性仍有待商榷。


我们在餐饮、迎宾等硬需求场景下,需要导航能够适应复杂的用户环境,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消费级激光导航技术尚未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预期,算法层面仍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整体产业链不开源,操作部署时间和流程有一定的繁琐性,需要工程师上门安装调试以及后续的持续性周期维护。


3)场景落地化难


这一点也是决定产品最终流向B端消费者极其持续价值链问题,也是整体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问题。鉴于以上第一点和第二点,以及各垂直细分领域每个行业专业属性的多样化,机器人所能实现的功能还是非常初级、弱服务、故障率高、售后维护成本大等特点,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基本预期。在行业发展最前期,产品经理涉及的产品和技术之间的衔接是否能够及时跟得上市场需求,有很大一部分产品设计脱离用户实际消费习惯,比如当用户见到一个陌生的机器人,第一反应可能并不会像产品经理程式化去提问机器人,而是需要一个导航界面或者人工客服随时能够给到指导,而往往越前期投向市场的初级产品还是非常概念版,希望用户按照产品程序员逻辑走下去,完全悖离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非但不能减轻用户重复性问题,而是创造了使用难度。


2017年经历过人工智能资本热之后,整个资本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同年也死掉了一批在教育、迎宾、金融、餐饮等行业的机器人公司(这里就不点名了),他们的共性:炒作资本、无核心技术、产品线单一、盲目扩张规模、不注重销售业绩额的增长、方案型解决未能解决实际用户痛点需求,进而导致场景化部署进程缓慢。




4)成本


硬件操作系统,核心电子零配件、打样、导航、电机等,以及人工成本方面综合产出总体价格较为高性价比的配比,同时中国的产品在整体供应链体系上依旧是全球最快最完整的,世界工厂地位在高端制造业依然不可撼动。


毫无疑问,目前全球市场上对比相同产品定位的机器人,中国制造的机器人整体价格要比进口产品便宜至少50%以上,成本方面比较受亚太市场以及部分价格敏感型新兴第三方国家发达地区欢迎。


5)用户培育期时间长


上面第一点中提到,整体媒体影视片宣传给人们先植入了一定的预期,甚至有机器人反杀威胁人类生命以及生产生活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会给我们市场前期宣导和培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度。


部分早鸟尝试者愿意投入资金先入行,了解科技目前达到的程度,中期也遇到一定的后期无力,以及持续性问题,用户日趋理性,甚至有向低价值、娱乐性等面向C端的产品线拓展,以及顺应电商物流体系、无人机导航的小型工具型比较好场景落地的机器人尝试,总体用户仍抱有期待,但投资态度中后期比较谨慎,相比传统型采购周期,需要为用户付出更多的方案解决时间,以及提供科技、价值链端未来科技的概念的长线培育,相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用户群体、思想观念层面接受度较高、年龄层次在35~65之间(高价值的偏45~65,以男性为主体)的群体,可重点作为早先培育的对象,中后期可作为当地市场培育渠道上的中间力量。


5. 如何迎难而上以及未来新的发展趋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等方面大显身手,儿童陪伴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等家用服务机器人亦加速落地。随着包括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双重因素叠加,服务机器人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新机遇。


开年资本市场融资状况整体偏向工业应用场景(汽车组装、电子厂工业自动化)、医疗、新零售、物流配送、移动底盘平台上开发出的模块化非人与人接触式移动机器人。




2020年3月和4月机器人资本市场融资情况


而人形商用服务机器人整体产业不够成熟,场景落地进程缓慢,处于前期探索,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投入,用户培育成本,整体行业有一定科研技术实力加持的初创独角兽依旧受资本追捧,整体业态趋向和医疗、物流、工业物联、甚至养老和康健周边产业的机器人会率先在2~4年内得到进一步广泛的应用;未来5~10年,结合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支付的进一步打通和场景落地实现,机器人将在和人类近距离生产生活中提供到更多近距离方向的辅助和替代一部分人工成本,未来在机器人领域也会不断地打破学科边界,机器人学也不再只是机器人学单一学科,更多的会综合人类情感、心理、算法研究等跨学科综合领域的一门应用型学科,需要在充分理解复杂人类在重复性劳作以及细分领域和人互动性背后应运而生的更多应用场景下的复杂心理活动,相信到时机器人的发展对提升人类整体的生活水平和服务水平将又是人类史上的一次颠覆性革命与创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www.qjsbhome.com/post/311.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0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品牌推荐

分享:

支付宝

微信